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歌曲簡介
請問蛇可以告訴我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的歌曲簡介
麻煩給我網站..或把簡介直接複製給我..拜託嚕..
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雕塑世界中的羅丹與音樂殿堂中的貝多芬
都在身後遺留下值得深究的話題
著眼他們一生致力的作品
他們並沒有交集
但在根本的創作精神上卻有著異中有同
同之有異的重合… 樂器編制: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小號、長號、定音鼓、弦樂五部。
版本選擇: 小克萊巴指揮維也納愛樂 DG 415 861-2 寶麗金代理 在解析貝多芬最富盛名的「命運」交響曲之前
筆者欲就三分之一的篇幅
邀請讀者們一同來思索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背後所蘊藏的精神意涵。
但是這又與羅丹(法國雕塑家Auguste Rodin 1840-1917)扯得上什麼關係呢?或許的確沒有
因為貝多芬與羅丹在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中獨霸一方
但是筆者卻在偶然的機會中
從他們雙手所創作出的作品中
找到一些有趣的線索
比對下來
或許對於日後在欣賞羅丹的雕刻與貝多芬的交響曲時
更能在情感層面上多些共鳴。
同處在尷尬的世代交替中
承繼先人的風格
並開創新局作極致的發揮
並成為後人之效。
與十九世紀印象派宗師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屬同一時期的羅丹
所居處的時代已脫離藝術浪漫派風潮的黃金期
但是他卻在作品中一次又一次地灌注發自內心最細膩且最深的情感
毅然成為浪漫主義的最後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大師。
他將原該在廣場上的紀念碑、噴泉上的胴體、宮廷中的塑像、教堂四壁上的宗教畫
搖身一變成為他個人的抒發思想
表達意志的工具
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走近它
細觀它
觸碰它的藝術品。
橫跨古典、浪漫兩派的貝多芬
可從作品中明顯地看出前期的作品仍脫離不了海頓、莫札特的影子
直到一八○三年「英雄」的面世後
才開啟浪漫樂風大門。
特別是將交響曲由貴族的居室帶出並入主音樂廳
一改傳統的室內樂型態
賦予器樂新編制
成為氣勢磅礡
音響性十足的交響樂曲。
儘管在後世人的眼中
羅丹將浪漫主義風已推至峰頂
造成後起之秀不願背負太多的情感包袱
紛紛朝向幾何、簡單的現代風格發展
但他也永遠成為雕塑世界中的唯一偉大的導師(註一)。
同樣的貝多芬在推出「英雄」後遭受多少樂評家無情的攻訐
但經過時間的沈澱
依然證明貝多芬在音樂成就上的努力與不凡
儘管柴可夫斯基、布拉姆斯、與馬勒等人在交響曲的開拓上有輝煌的成就
樂聖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仍舊是一窺交響樂的敲門磚與致力研究的寶典。
雖然打著承繼先人的旗幟
但是也在作品中開創新局
為後世人在創作的道路上
開啟一盞指引的明燈。
如果說羅丹承繼著米開朗基羅的創作精神
那麼他將陽光下的紀念碑
賦予藝術的生命
賦予詩意的內涵
將它們移到室內
讓人們丟開這些雕塑的紀念價值
而是仔仔細細地欣賞、品味、甚至去與創作者激起一些共鳴
就是開創新局的表現。
因為他讓這些單純只有紀念意義的作品
賦予藝術的生命
具有更豐富的精神意涵。
相對於貝多芬在交響樂曲的努力上
亦是將海頓、莫札特等人的交響曲模式將以發揚光大
特別是在器樂的規模上加以豐富化
增強擴張其音響性的表現
將原適用在貴族廳室演奏的交響曲
硬生生地搬至偌大的音樂廳演奏
讓交響曲脫離室內樂的外衣
為所謂的交響樂曲立下一個新的里程碑。
就作品內容的表現而言
羅丹臣服於自然
貝多芬相信人必定能勝天
臣服也好
戰勝也罷
都不免有激烈辛酸的爭鬥過程。
傅雷翻譯過一本名為「羅丹藝術論」的書冊
裡頭曾提到羅丹對於自然的態度:「我
真實的獵人
生命的偵察者
我不願學他們的榜樣。
我在觀察所得的活躍的姿態上取材
但我絕不去造作材料。
我完全服從自然
從沒想去支配自然。
我唯一的野心
就是對於自然的卑順忠實。
」從羅丹的作品中
誠如「地獄之門」上方的大群妙齡女體
動態輕盈
天真活潑
婉約而自然
彷彿大地萬物重現生機。
我們可以察覺出他的確偏愛自然。
另外從「加來市民」也能看出他所賦予的作品色彩-對於不可抗拒的天命還透著一股悲劇性的氛圍
最後再被征服成為它的子民。
而貝多芬之於音樂素材的表現也是取決於真實生活的體驗
正諸他的「英雄」係出自真實的人類世界
具有無限的勇氣與毅力。
他的「命運」也說明人類與命運之神的角力
終在最後得勝。
他的「田園」更是將大自然的田野風光
蟲鳴鳥叫幻化成音符進入音樂的詩篇。
雖然他的英雄經過多少的險阻磨難
歷經死亡的考驗後而昇華
雖然渺小的人類不敵悲壯的命運
但是他們終究能夠在苦難中得到克服
進而戰勝
這就是貝多芬不屈服天命的寫照。
「加來市民」VS.「命運」 西元1884-88年間「加來市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雕像的完成
乃加來市(Calais)為紀念西元1347年加來六位義士捨己救城的事蹟。
該紀念碑由於製作的風格迥異於傳統的紀念碑
再加上羅丹執意反對將該作品束之高高的基座上
希望民眾能走近細觀
感受他們面部凝重的表情
肌肉爆發的張力
以及內心所承受的苦痛。
在我們將「加來市民」與「命運」交響曲作一聯結前
不妨先來看看羅丹的另一部著名的石膏雕像「行走的人」(The Walking Man)。
完成於1877年34英吋(約86公分)高度的「行走的人」
沒有頭顱可以知道他的悲喜哀戚
沒有兩臂
徒有一只軀幹與邁開步伐有力的雙腿
帶著堅強的意志與信心向前行。
著眼「行走的人」所創作的精神意涵
是人類勇往直前
毫無猶豫
不畏懼自然挑戰的表現。
這與貝多芬亟欲在「命運」中表現的向命運之神抗爭的精神意義是相同的。
而「加來市民」應該算是最能與「命運」產生交集的一尊青銅紀念像。
雖名為紀念雕像
但是在羅丹的雙手捏製下
儼然成為生活在咫尺的鄰人。
由六個人圍成環狀的「加來市民」
實為人類面對不可抗拒的命運的描寫。
殘酷命運的降臨始於那一位舉起右手的的市民
那人將頭無力且無奈的扭轉至旁
注視著地面
不願承認那隻手正「迎接」不可抗拒的生死問題
正如「命運」那三短一長的叩門動機音型
直接而殘酷。
第二位市民
以鎮靜的表情面對無情的殉難邀約
敞開雙臂並將頭毅然地扭轉至一側
雙腳作前進狀
像是昭告世人們丟開恐懼齊赴神聖的死亡之約(註二)。
第三位市民也是以向前行的步伐
以半舉右手的姿態向眾人道出「死就死吧!
沒什麼可害怕的!
」表現出毫無畏懼的意念。
第四位市民以雙手緊抱著低垂的頭
似乎已跌入死亡的無底深淵
他在掙扎著為什麼我要面對這樣的問題
我尚有未了的志願
還有未盡的責任
如此這般躊躇抗拒的心情在心中不斷地翻騰著。
第五位市民則直挺挺地站立著
炯炯有神的雙目與緊抿著的雙唇
雙手強勁而有力的握著鑰匙
像是看破塵世的一切
能接受即將降臨在自己身上的命運
他沒有其他人的世俗牽掛
沒有情緒激昂的不安
也沒有因為無法治癒的生理痛楚而欲一死了之
更沒有無望消極的抗拒
他熱愛他的土地、國家以及周遭的一切
即使他將逝去
他也要慨然地在這塊土地上死去。
最後一位市民則是一位年歲已高的老者
眉宇之間有著逃避不了的愁苦
儘管他已過了大半輩子的生活
但是他還是無可避免地替眾人們在擔心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平靜地接受命運的安排
他帶著他所剩無幾的生命
拖著沈重的步子
走向命運之神為他們舖好的道路。
從「加來市民」我們不難歸納出羅丹的宿命論。
相對於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所展現的精神卻是在命運之神無情的叩門後
渺小的人類憑著意志力與之對抗
其間希望曾幻滅過
但終究在人類的毅力堅持下
勝利之歌終於為戰勝的人類唱起。
這是貝多芬反對宿命論的最佳見證。
命運之神叩門乎?四個音符的魅力 一提及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絕大多數的樂迷都直接的反應這是「命運之神」叩門。
翻開音樂相關文獻
也證實貝多芬本人曾對其弟子辛德勒說解釋開頭的四個音符動機音型為「命運叩門」因此描述人類與命運之間的角力的說法不脛而走。
第一樂章/競爭
第二樂章/慰藉
第三樂章/衝突
第四樂章/勝利。
的確有助於我們了解「命運」一曲的內在的精神意涵
但是筆者認為若將此一說法視為認識「命運」的不二法則
那也未免太過狹隘了些。
因為這闋「命運」之所以偉大
乃在於這開頭三短一長四個音符的魅力。
單將四個音符獨立視之並沒有太大的新意
重點是在於貝多芬將這簡單的架構作無限可能性的組合與開展。
所以在往後的四個樂章中
我們得以聽見多變化的和聲組合
經過變形後的旋律型態
進而浮現出這闋交響曲的主題所在。
曾經有人對於第五號交響曲其間的角力過程視為各種不同的情況:功利社會中強勢團體與弱勢團體之間的對抗、社會中為尋求正義使得善惡之間興起一陣不小的爭戰、一個人內心對於做與不做的掙扎、甚至是自然原始與科學進化的交戰。
誠如西元1828年「命運」在法國巴黎上演之際
曾有一位聽眾在進入終樂章
聽見這輝煌的音色
威風凌凌的氣勢時
從椅子上跳起來大叫:「這就是皇帝」。
這也就不難看出這闋「命運」著實留給聽眾相當寬廣的欣賞空間
相信貝多芬也同意這樣的說法。
命運便是這樣叩門而來的。
渺小的人類以己身的意志力與命運相互搏鬥。
在命運接連的召喚下
人類只能抱著一絲的希望與堅決的毅力死命地掙扎著。
但卻不敵命運嚴厲的脅迫下
傳來陣陣人類無力的戰敗
耳底盡響悲歎之聲。
著名的三短一長命運叩門動機(0:00-0:07
第一至五小節)
以c小調的劇烈陰暗的氣氛衝出(註三)
由弦樂五部的強力(ff)帶領下與單簧管
攜手奏出粗獷的氣息。
這樣直接而前進力量於第一樂章一以貫之
逼迫著聽眾去接受。
根據當時樂迷的反應
幾乎沒有一個人能例外地欣賞這直逼懾人的氣魄。
緊接在五個小節的動機音型之後
第二小提琴旋即率領弦樂其他各部就此音型作輪流復誦。
0:20(第二十二小節)敲門音型升高半音(原g1音後為降a1音)復現
命運之神嚴厲的口吻不斷地持續地迫近
隨著曲調線的攀升
口吻益發地嚴苛。
直到第五十九小節(0:44)法國號以緊張的高音強奏後
便由第一小提琴引導呈示主題二的登場
此後順序由單簧管(0:50)、長笛(0:52)承奏。
0:47(第六十三小節)開始的第二主題展現出迥異於主題一的豪邁之氣
溫柔無力的旋律一一道出
描述渺小無力對抗的人類
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不時弱奏出敲門動機音型
像極了人類哽咽的應答。
旋律線行進至1:26貝多芬巧妙地安排反覆這一階段的呈示部。
經過呈示部的反覆(1:26-2:51)後
便直接進入發展部樂段
第一二五(2:52)小節開始的發展部
由法國號再一次的強力宣告下
呈示主題一的命運動機予以擴張安排
此時的命運之神
態勢更加的昂揚
掙扎的人類以氣喘吁吁地節節敗退。
3:39(第一九六小節)出現的管樂、弦樂間的沈重對話
正如戰敗的人類悲歎的氣息聲
高昂的強奏於4:07劃破幽咽的嘆息聲
將發展部告一段落。
第二四八小節(4:12)出現的再現部
在定音鼓強力的滾奏與隨後加入的低音提琴撥奏(Pizz
4:21)下
將呈示部未經太大的修飾由全體的器樂齊奏帶出。
4:31-4:44雙簧管在強奏後帶出柔和慢板(Adagio)似的短小花奏
未待花奏予以推進發展
弦樂部接續旋律的強勢發展
5:04(第三○三小節)巴松管取代法國號(呈示部原由法國號擔任)吹奏出極強的音型以重現呈示主題二的旋律。
再度出現的主題二
約有二十八小節的長度
卻隨著其間加入低音提琴與定音鼓的三短一長弱奏音型
無形中預示聽眾準備迎接趨急漸強的旋律線。
尾奏始於第三七三小節(5:47)氣勢浩大的尾奏
在貝多芬細心的經營下
每個音都發散出豐富的熱情
這也就是何以看似簡單的四個音符叩門動機能夠建立起整首曲子的架構
展現浩浩湯湯氣勢的原因所在。
殘酷的對決事實稍微暫停後
隱約傳來繾綣的平和旋律
隨著勝利的呼聲的交疊而生
讓被屈服的人類重燃希望與信心
準備再度作戰與命運決一勝負。
自由變奏曲形式的第二樂章
一改首樂章c小調晦暗緊張的調性
改由降A大調帶出。
一般說來降A大調普遍具有優和、壯麗的特性。
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以著稍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的速度弱奏出附點音型的安詳旋律。
由於中提琴的中、低音區的音色非常的優美且富抒情性
特別是它的搭檔大提琴在音色的表現力上更是豐富
兩者沈緩地齊奏
再伴隨低音提琴的節奏性撥奏(註四)
雖然僅有短短的八個小節已表現出相當迷人的氛圍。
0:19(第八小節)弦樂五部與木管部先後承奏
這宛如夢境中的安詳旋律直指人心
一掃之前緊繃的情緒。
隨著旋律的主導權交至銅管樂的手中(1:18
第二十二小節)
帶出嚴肅莊重的樂段
如此的曲風逐漸升高逕行結束變奏曲的主題樂段。
第一段的變奏曲於第四十九小節(2:03)開始
在其他弦樂部的撥奏與單簧管的連音吹奏的雙重烘托下
由中提琴與大提琴主導十六分音符的抒情旋律
第七十二小節(2:55)莊嚴旋律復現
由單簧管與巴松管齊奏
由弱趨強的劃下第一階段的勝利號角。
3:17(第八○小節)將主奏權交至銅管樂旋即以穩健的節奏復誦莊嚴的旋律
3:35樂曲整體的音量由突強(sf)忽然轉變為極弱(pp)
在第一小提琴的主導下搭配著大提琴的三連音震音(註五)
即將進入第九十八小節
也就是第二變奏曲的開始。
誠如上述第一段變奏曲是勝利號角的出現
同理可證
於此處出現的第二變奏曲以著相去不遠的手法再度出現。
4:02的第二變奏曲亦由中提琴與大提琴以著三十二分音符的旋律弱奏登場
4:20第一小提琴接手主旋律的推進
4:22(第一○七小節)加入巴松管與單簧管先後的弱奏跳音音型
增加活潑的氣息
活潑氣息猶在耳
4:39(第一一四小節)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接下三十二分音符的旋律線
讓弦樂其餘各部與管樂部以震音的方式演奏
將曲之氣氛直接帶高
在短暫的上行音階(4:56-5:03)穩重的停留在延長高音Me後
轉強為弱的由弦樂部弱奏短促的音型。
5:15單簧管出現
相繼由木管樂各部(巴松管/5:19、長笛/5:24、雙簧管/5:26、單簧管/5:28)奏出抒情的旋律。
隨著木管部各器樂合奏出抒情輕盈的旋律後
第一四六小節(5:56)由法國號率先吹奏出極強的雄壯旋律
樂團各部齊奏為人類即將的勝利預警
也為人類的短暫挫敗給予最直接的鼓勵。
短短十二小節(5:56-6:22)的進行曲風
緊接著弦樂五部輕微的撥奏向前推進
6:43(第一六六小節)木管樂以斷音的吹奏法加入
並開始一段木管與弦樂之間的合作。
7:11(第一七九小節)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上行)分與大提琴(下行)以反行的音階方式趨強漸緩地終止在c3音。
清晰而又堅定的勝利音符在耳際不斷響起
緊接出現的第三變奏曲於第一八五小節(7:23)由小提琴部(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相差八度音程)與木管主導
在其他弦樂各部的配合下以著強力的震音相伴
堅定的勝利歡呼聲復現。
不斷重複出現的勝利聲響
讓節節挫敗的人類再度喚起希望
再度擁有與命運相抗爭的力量與勇氣
就這樣恢復的自信心就繼續堅持下去。
尾奏在將速度趨快(Piu moto)的指示下
由原來的每分鐘演奏九十二個八分音符加快至每分鐘演奏一一六個八分音符
並於第二○五小節(8:12)開始。
尾奏先由弦樂五部以著輕快俏皮的速度弱奏著
加入巴松管(8:13)與雙簧管(8:20)輕盈的旋律
在弦樂先後三次的上行音階音型後
旋即將速度回復至原來(Tempo)
先後由木管與弦樂作旋律的回憶呼喚
最後在樂團各部的通力合作下
光明燦爛地走向結束。
命運再現
人類心中的夢靨再度浮現
逼得我們不得不振奮起去面對它
對抗它。
命運大張旗鼓地肆虐張狂
卻在人類重燃信心的堅持下
纏鬥著。
當然
勝利的凱旋之歌就要即將響起了… 第三樂章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合作下
與弦樂各部弱奏出幽靈似的動機(0:00-0:10
第一至八小節)
經過一次反覆後結束這流暢的動機音型。
第十九小節(0:21)在法國號極強的吹奏出敲門音型的同時
弦樂五部也隨後加入(0:27)強奏附和
經過短暫的發展後再度於0:40(第四十五小節)出現幽靈似的動機。
在這一段發展的樂段中便以幽靈動機(流暢的弱奏)與敲門動機(雄渾的強奏)兩段音型旋律作執拗的推展
兩相角力正如命運與人類之間的對抗
持續的過程中卻各有勝負。
進入第一四一小節(1:54)開始的中間樂段
先由大提琴與低音提琴以急速的音階強奏呈現
1:59加入中提琴與巴松管
2:03主導權交至第二小提琴與第一小提琴
並將情緒漸續地升高
並於第一六○小節反覆該樂段(2:08-2:22)。
反覆過後仍由弦樂的低音部主導出詼諧的曲趣
隨著木管部的加入
唱起一段木管與弦樂合作的強力樂段
同時這也是考驗樂團弦樂低音部音色整齊與否的最佳樂段之一。
3:13-3:17(第二三二至第二三六小節)弦樂低音部帶出短暫微弱的撥奏樂段後
便俐落地結束中間樂段。
在既輕且弱的低音弦樂撥奏前導下
耳邊再度響起耳熟的幽靈動機
也就是發展部復現的樂段。
這段的復現於第二三七小節(3:17)開始
同樣的亦由相同的配器(大提琴+低音提琴)唱起主旋律
所不同的是弦樂部以撥奏代替連弓(arco)
不時穿插的木管主題
也因為輕鬆諧趣的弦樂風格
而銳減它應有威武的氣勢。
就像是命運受到人類堅強意志的抵抗
而有所退卻。
4:30(第三二五小節)加入定音鼓隱約的弱奏
木管部退出
弦樂部齊以更弱的連音奏著
4:41第一小提琴毅然扛起旋律的主導權
5:02木管各部與銅管部相繼出現
弦樂轉換為震音
速度趨急
力度增強
準備易調性為C大調直接進入第四樂章。
命運威脅的陰霾終於過去
即使它再度被呼喚而出
也已然成為過往的陰影
逝去而不再復返。
因為屬於人類的勝利之歌終於唱起
人類終於因為堅持到底的毅力
克服心中的畏懼
歌聲益發地響亮
宣告這光榮的凱旋之歌。
與第三樂章相連的終樂章
在氣氛逐漸升高的襯托下
還原降Si、Me、La三音轉調為C大調。
由於大調向來具有明快、光輝、強而有力的效果
而在這兒出現的C大調擁有簡明、單純、莊重的氣息
對於表現出人類戰勝命運的描述非常適切。
雖然在樂曲的長度上長達將近十一分鐘
但在曲式的結構上卻是相當簡單清晰的奏鳴曲式(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尾奏)
甚至在旋律動機的引用上也復現多次的熟悉樂句(勝利樂句、敲門音型等)
因此對於聆者來說並非是難事。
此外
在最後一個樂章貝多芬還特別在器樂編制上加入短笛(Piccolo)
與中音長號(Alto Trombone)、次中音長號(Tenor Trombone)、與低音長號(Bass Trombone )
藉以豐富音色與強化樂曲的氣度
但是正因為這樣的編制改變
對當時的樂壇來說
還引起一陣不小的震撼與反感。
乘著前一樂章弦樂的趨強震音
旋即由器樂各部以著極強的音量全力衝出波瀾壯闊的勝利主題
第一小提琴與木管樂各部(短笛、長笛、雙簧管)繼之承奏逕自唱出充滿信心的凱旋之歌(0:08
第六小節)。
這段凱旋之歌0:37(第二十六小節)轉由法國號、雙簧管、單簧管、與巴松管共同主奏
帶出與弦樂之間的對話。
戰勝的心情猶在高昂之時
第四十四小節(1:06)便切入呈示主題二
與鮮麗爽朗的呈示主題一相較
於此出現的呈示主題二
卻在曲調線的推進上屬於下行的性質。
浸淫在一片歡欣鼓動的氛圍中
中提琴由強轉弱地與木管(單簧管+巴松管)帶出趨緩的旋律(1:35
第六十四小節)
準備為即將切入的弦樂強力震音(1:47
第七十二小節
同時主旋律轉交至大提琴與低音提琴部)做前導。
未久
2:06反覆整個呈示部樂段(有的版本部未將呈示部作反覆
係根據指揮的詮釋意思)。
經過反覆的呈示部於第八十四小節逕行跳入第八十七小節繼續發展
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雙雙的八分音符音階的跳音(4:03-4:17)帶領下
於第九十二小節(4:17)進入發展部。
顯而易見的
發展部以呈示主題二作為主要的架構
由第一小提琴先行帶出
4:26加入木管部的短促上行音型(雙簧管/4:26
長笛/4:27
雙簧管/4:29
長笛/4:30)
同時還有低音提琴以反行的方式(下行)
同時亦由長笛承奏旋律線向前推進
造成鮮明的對比。
此後的發展主要由木管樂主導並與弦樂各部共同唱喝
4:49銅管樂接手木管樂的部份繼續與弦樂部相輪唱
隨著力度漸強
器樂的加入
勝利的呼聲愈發地響亮
直達天聽。
正當曲調行進至高潮處
突然一轉4/4拍為3/4拍
速度趨緩
所有聲部淡出
只剩下第一小提琴部緩緩弱奏g1音
5:49(第一六二小節)復現第一樂章的命運敲門動機音型
伴隨著其他弦樂部的撥奏
陸續復現各部器樂主導的敲門音型(單簧管/5:52
雙簧管/5:57)
6:00單簧管持續穩定地出現該敲門音型
準備醞釀激昂的情緒
而命運的挑戰如同噩夢浮現般地乍現
稍後便悵然逝去。
發展部之後的再現部由各部器樂共同於第二○九小節(6:19)以極強奏帶出
勝利的號角聲又隨之再度被吹起
隨著起伏有致的曲調線
與強弱分明的力度
歌頌著人類終於贏得勝利的贊歎
愈發地響亮帶動興奮的情緒。
緊接在六個小節(8:48-8:56
第三一四小節至第三一九小節)的俐落斷奏之後
巴松管(8:57)強奏出短暫的新主題
法國號(9:00)以弱奏緊跟於後復誦
在小提琴部以裝飾音的俏皮音型的伴奏下
木管部以著之前出現過的主題音型先後復誦(長笛/9:03
單簧管/9:04
巴松管/9:06
雙簧管/9:07
短笛/9:09)
將整體的氣勢持續地帶高
短笛並以著清脆響亮的音色
吹奏出短促急速上行的音階穿梭其中
新主題的旋律分由各部器樂先後承奏
隨著速度的趨急
第三六四小節(9:53)第一小提琴突強轉弱帶出富節奏律動的音型
隨著攀高的曲調
10:09(第三九二小節)勝利的旋律在定音鼓急促的斷奏下再度強力登場
堅定的各部和弦
以凝聚的音色與嘹亮的音響
將這結構嚴謹的凱歌宣告結束。
聽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後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首以最少的材料表現出最多思想的一首樂曲。
因為在貝多芬主張嚴謹的曲式架構下
將器樂作最均衡的音色呈現
即使在音響性的表現上也足以成為一闋最典型的交響曲。
許多在今日赫赫有名的指揮
對於貝多芬的「命運」下過不同的詮釋
以下筆者就手邊擁有的版本作概略性的介紹: 小克萊巴指揮維也納愛樂 這是一張在許多樂評者的心目中公認最優秀的版本
它曾經得過英國企鵝評鑑三星帶花的最高殊榮
日前也在DG的重新發行的The Originals以中價位再推出
可說是非常實惠的選擇。
以錄音的作品數量上來說
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 1930- )真是少得可憐
要擁有他所有的錄音其實並非難事。
在他父親的盛名之下(同時期的指揮大師尚有托斯卡尼尼、克倫培勒、福特萬格勒、華爾特等人)
小克萊巴的音樂學習歷程可說是滿艱辛的
基本上對於樂曲的詮釋上
父子倆有著大同小異之處:流暢敏捷的速度感
強烈的節奏律動
要求精確與完美
此外小克萊巴尚強調樂句推進的細膩
與情感的更深投入。
就筆者觀點來看
小克萊巴在這首貝五的音樂表現上
已較老克萊巴略勝一籌
由於小克萊巴在速度感的要求上非常流利
樂句的斷句處理相當地俐落
與貝多芬在表達衝突獲得解決後
所贏得的快感更是相互契合。
至於器樂各部在音量的展現上不致有單獨太過突兀之感
尤其在整體經營趨強的曲調線上
音色一致音量飽滿
傳達著穩重又不失應有的宏觀。
(DG 415 861-2 寶麗金代理)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卡拉揚(Herbert von Jarajan 1908-1989)詮釋的音樂向來是大多數初入古典音樂之門的樂迷的最佳選擇。
這套於一九六二年錄製六三年發行的全套貝多芬交響曲
並非是他唯一的一套錄音
但卻是在音樂、音響、與錄音方面最成功的一套。
凡事要求完美的卡拉揚
對於音樂的經雕細琢深入至每一個細節
特別是他一生唯一執掌的柏林愛樂
在他的帶領下儼然成為最強的陣容組合。
卡拉揚的音樂流露出一種精確、華麗而線條優美
仔細聆聽樂句的細節又會驚見他細膩的處理
從他詮釋的音樂風貌中
可以歸納出他喜將音樂最戲劇性的變化
音響性強烈的對比
豪放不羈的感情。
他似乎註解作曲者本身的創作意涵外
再加入所謂卡拉揚的風格
這也就是我們常會在聽到卡拉揚的錄音
就會說:「這就是卡拉揚。
」在這首貝五中
柏林愛樂的器樂音色果不孚眾望
表現出相當的水準
銅管樂音色圓潤嘹亮
弦樂低音部在撥奏的表現上整齊而清晰
道出強烈的節奏感。
指揮更是刻意將弦樂的樂句處理得優美而流暢。
(DG 429 036-2 5CDs 寶麗金代理) 哈農庫特指揮歐洲室內管弦樂團 最近市面上出現許多較新的貝多芬交響曲錄音
充滿明顯的個人指揮詮釋風格
其中就以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 1929- )來比較一番。
打從一開始的敲門動機
哈農庫特就表現出非常明顯的斷句
對於樂句的向前推進上非常地嚴謹
將每個音符釋放出充分的熱情與份量。
雖然在器樂的音色表現上
特別是木管樂的音色
不若其他版本
但是仔細推敲聽來
不難發現哈農庫特在細部的韻味呈現猶有略勝一籌之處。
由於哈農庫特在樂曲的速度上並無與其它版本有太大的差異
但是咀嚼下來仍有值得一抒之處
誠如第四樂章中的勝利號角
彷彿爆裂而開
是那樣地咄咄逼人
粗暴的音粒是直接且有力地重擊在心頭
如同大家齊來高呼「終於得勝!
」(Teldec 2292-46452-2 4CDs 飛碟代理) 老克萊巴指揮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 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Concertgebouw Orchestra)為歐洲的三大樂團之一(其中兩大分為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
該樂團的成立原為一八八八年年阿姆斯特丹的音樂會堂落成
為使市民有定期的音樂會可欣賞因故成立
由於該廳堂的音響性極佳
同時因為歷任指揮(孟格柏、范拜努、海汀克等)的投入
使得這個團齡頗輕的樂團贏得相當不錯的聲譽。
在這張錄音中由小克萊巴的父親老克萊巴(Erich Kleiber 1890-1956)指揮
如果在聽完小克萊巴的詮釋後
再聽聽父親的風格
就會發現父子倆著實有許多相同之處。
老克萊巴的「命運」有著一股妥協不得的力量
粗獷而豪邁
音色的表現不及節奏速度感來得好
音色的經營想必算是卡拉揚展現較為圓潤
但是在敏捷俐落的速度感呈現上
老克萊巴真是不作第二人想。
除了在速度感上老克萊巴的表現非常令人滿意
在整體樂曲的架構上
亦表現出寬廣宏偉的氣勢
這也是小克萊巴略顯不足之處。
至於在第二樂章的抒情樂句刻劃上
無論在樂句的細膩或美感的投注上
就略為不足
或許這也是足足快小克萊巴43秒、卡拉揚47秒的原因之一。
另外老克萊巴在終樂章的速度展現上
太過強調勝利的光榮與莊嚴的速度
致使在曲調線的推動上
不若卡拉揚來得圓滑順暢(卡拉揚/8:55
老克萊巴/9:18)
屬於人類勝利的喜悅不容易感受到
反而有種苦盡甘來的艱辛。
可惜這張版本唯一的缺點就是Mono錄音
在聆聽的時候嘶嘶作響
但是它的音樂性卻是毋庸置疑的。
(Decca 417 637-2 福茂代理) 庫特馬舒指揮紐約愛樂 最近曾連續兩年來台演出的庫特馬舒(Kurt Masur 1927- )
分別與紐約愛樂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兩大國際性知名樂團搭檔
以嫻熟的默契與樂團本身極高的音樂素養
在國內樂迷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聆聽馬舒的現場演出
他背譜演出
肢體語言豐富
全心投入他的詮釋之中
顯得精力充沛。
尤其他對於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柴可夫斯基、與布魯克納等人作品的詮釋感人頗深
普受好評。
在貝多芬的「命運」在馬舒的手中演來
流暢之外尚有端正不阿的氣勢
樂句之間的連接也以平順暢達為主。
馬舒並沒有灌注太多他個人的情感
或許在部份樂段需要作深入的抒情刻畫時
缺少了那麼一點的浪漫風情。
或許正因為他一板一眼的詮釋
對初入古典音樂之門的樂迷來說
是一張值得嘗試的作品。
第二樂章弦樂低音部的撥奏
缺乏厚實的力道
似乎為烘托主旋律的流暢推進而有所修飾。
至於整體對器樂音色的要求上
有著均衡的呈現
不曾出現為求突出的銅管音色。
最後在終樂章迎接勝利的表現方面
馬舒致力於曲調線的流暢與紮實力度的呈現
直接地帶出樂曲剛直的氣息。
(Teldec 9031-77313-2 飛碟代理)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如果你是初入古典音樂之門的樂迷
或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
聽到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 1885-1973)的詮釋相信頗不能接受。
因為他的速度實在是慢得可以了!
聽過克倫培勒晚期錄音的人
相信都同意這一點-穩重的速度是克倫培勒最大的特色。
他的速度感讓人覺得穩如泰山
不疾也不徐地向前推進
正如這闋「命運」穩穩當當地向人襲來
沒有猛獸般地吞噬
只有慢慢地侵噬人的心靈。
但是在每一句樂句之間直硬硬地連接下
曲調線的推進又具有相當的流動性
各部器樂卻又充滿飽滿的音色
與圓潤的彈性
特別是第二樂章中弦樂部的撥奏
雖然緩慢
但是卻蘊含厚實的音色。
與卡拉揚優美的音色相較
克倫培勒之於音色的經營
真是鋼鐵般的又硬、又直
頗值得玩味的是克倫培勒在如此沈緩的速度下
依然保持各部器樂的活力與節奏
似乎擺個放大鏡在聆者的眼前與耳前
讓你足以細觀他所詮釋的細部。
(EMI CDM 7 63357 2 科藝百代代理) 註解: 文章中出現的音高
為使辨識方便
一般我們所聽到的以七個音符所組成的音階(唱名):Do-Re-Me-Fa-Sol-Al-Si
改用簡記C-D-E-F-G-A-B(音名)
但是為區分音高的不同
中央C音以c1表示之
每增高一個八度音高
數字便相對的往上加
反之則以大寫字母與數字辨識之。
註一、羅丹之後分為兩派:繼承羅丹的像法國的布爾代勒、麥約、德斯比奧等人;另一派則是躲避羅丹的影響像羅馬尼亞的布朗庫西、義大利的莫迪里亞尼、德國的萊門布魯克等人。
註二、事實上在第二位市民的背後
有一大塊深陷的凹洞
推理為病症的一種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第二位市民之所以如此勇於赴死
不啻是因為他那無法治癒的病症所致。
註三、在本文中所提及的調性特色
係根據音樂理論家拉微洛克(Larignac 1846-1916)的說法
藉以提供讀者參考。
註四、撥奏(Pizz)為例用手指撥動琴弦使之發音
這種奏法可以改變音色。
註五、震音(Trills)為弓弦樂器演奏法的一種。
指相同的一個音高快速的重複演奏。
在演奏時所要把握的原則就是手指毋需提得過高
同時也不要敲擊得太過用力
盡量使手指有放鬆的感覺。
參考資料
http://cdhi.audionet.com.tw/title/beethoven/Sym5.htm
因為內容很長
請看以下連結http://cdhi.audionet.com.tw/title/beethoven/Sym5.htm希望對你有幫助.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是史上所有交響曲中最受歡迎的一首
其演出次數之多
亦居所有交響曲之冠。
對於這首交響曲開頭的動機
正如貝多芬所說:“命運就是這樣敲門的!”但是真正令人們驚訝的是
這個命運動機不僅緊密的穿梭於第一樂章
而且還不時的出現在另外的三個樂章。
整首交響曲正由於作曲家如此巧妙的安排
使命運動機貫穿全曲而呈現出高度的統一性。
從貝多芬遺留的手稿看來
這首交響曲在1803年至1808間寫作
也就是說在英雄交響曲完成以前(1804)
便已有了作曲的靈感。
貝多芬不像莫札特有泉湧般的作曲靈感
在貝多芬作品中
每一個音符與樂句都經過無數次的斟酌與推敲。
舉例來說
在這首命運交響曲第二樂章開始時
貝多芬至少做了十四種不同的旋律形式。
在經過許多次的試驗後
他最後把所有類型中最有趣味和最優雅的要素抽出來
綜合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主題。
正如同指揮家伯恩斯坦所說:“我認為貝多芬比他以前和以後的作曲家
更有一種能找到正好適合跟在主題後面的音符的能力。
但即使他有這樣的能力
也要經過一場艱辛的奮鬥
才能獲得這些正確的成果:不單是正確的音符
也要正確的節奏
正確的和聲與正確的配器法”。
貝多芬將這首作品題獻給他的贊助者羅布可維契公爵和拉茲莫夫斯基伯爵
並於1808年12月22日在維也納的維也納劇場舉行的貝多芬作品發表會中
由貝多芬親自指揮首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曲子的編制
除了當時常用的二管編制外
貝多芬在第四樂章中更加入短笛
倍低音管與長號。
在此之前這些樂器還不曾出現於交響曲中。
這次嘗試的成功
使交響曲的領域更擴大
尤其在器樂音色的應用上
更為生動出色。
全曲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為燦爛的快板
奏鳴曲式
有著猛烈粗暴命運動機的第一主題與優美的第二主題。
即使在第二主題出現時
命運動機仍穿梭其間
好像對生命冷冷暗笑。
第二樂章
流暢的行板
為自由的變奏曲式。
第三樂章
詼諧曲
不停地進入戰勝命運
勝利般的第四樂章。
文章內容詳盡豐富.....但願能列出作者或是文章出處以示尊重....http://cdhi.audionet.com.tw/title/beethoven/Sym5.htm
套房|回收|
9031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72513312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留言列表